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科考不畏艰难
2013-05-22| 【 】|阅读次数: |文章来源:
科考不畏艰难

 
考察队员在鄱阳湖(余干县傅家塘附近)的芦苇样地上进行采样和称样本湿重。


 
采桑湖草地


 
考察队员在洞庭湖(采桑湖附近)的芦苇样地上采样和称样本湿重。池泓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测地所)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进良团队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洲滩湿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科学考察。
 
此次野外考察,由测地所黄进良研究员统筹部署,所内王立辉、池泓、胡砚霞与韩鹏鹏等4位博士组成了野外考察小组。
 
由于泥沙淤积和季节性淹水的作用,洞庭湖和鄱阳湖发育出丰富的湿地植被资源。“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洞庭湖和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类型、分布规律,植被多样性和植被生物量,为开展两湖湿地遥感监测提供第一手实测资料。”池泓说。
 
在湖区湿地,通行条件差,很多滩地只能靠步行。因为连续降雨,通往飘尾州的一条小路十分泥泞,汽车根本无法通行,但那里却是重要的考察地之一,队员只能徒步到考察地,往返约十公里,道路十分泥泞,天还下着小雨。当返回时,已经下午三点钟,队员们还都没有吃午饭,这着实考验着这几位“85后”的考察队员的体力和意志。
 
在7天的野外考察中,队员在东洞庭湖区的君山、采桑湖(中科院洞庭湖生态系统观测站样地)、飘尾州、漉湖和西洞庭湖沅江三角洲及万子湖等地,采集了芦苇、虉草、苔草、旱柳、欧美黑杨等样本。在鄱阳湖区的余干县傅家塘村、永修县吴城镇吉牛山和芦苇总场三角分场,采集了杨树、虉草和芦苇等样本。记录了各个样地的植被类型、经纬度和生物量等参量。
 
据了解,近年来,该考察小组对洞庭湖湿地的野外考察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作为4个年度洞庭湖湿地类型分布图的主要完成人,胡砚霞、王立辉对这些数据如数家珍。
 
王立辉介绍:“基于遥感监测洞庭湖和鄱阳湖湿地,主要分析洲滩湿地类型与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时空分布特点、生态功能现状、景观格局等,以期掌握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湖关系的变化趋势,尤其由于三峡水库的季节调蓄对两湖湿地生态的影响贡献率。”
 
“与往年只考察洲滩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不同的是,本次野外考察增加了植被生物量和植被多样性的观测。”王立辉说。但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连日来都是阴雨天气,为了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野外采样工作,无法再等晴朗天气进行考察。另外,汛期即将来临,这些数据的获取只能寄希望于今年秋冬季或明年了。
 
两湖洲滩湿地还是钉螺滋生的主要环境,血吸虫的重灾区。在这里进行野外考察更需要谨慎小心,做好防护措施。此外,在洞庭湖区,芦苇已经有3米多高,在完全没有路的芦苇丛中穿梭,开展野外调查,异常困难。有些时候,考察队员能在岸边找到当地渔民,请他们摇着小渔船将他们送到考察地点。但有些时候,没有渔船,考察队员只能望“湖”兴叹,重新找路。
 
最终,凭着几位队员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和团队合作,考察小组成功战胜了各种难题,顺利地采集到所需的科研数据。
 
《中国科学报》 (2013-05-14 第6版 研发)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 鄂ICP备20009030号-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徐东大街340号 邮编:430077 电话:027-68881355 传真:027-68881362